
发布日期:2025-05-21 09:55 点击次数:162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提起汉高祖刘邦,很多人脑中浮现的是市井痞子的形象:没文化、爱骂人、靠兄弟上位。但刘邦用两首载入语文课本的诗作,狠狠打了"文盲皇帝"的标签。
被忽视的士族基因
刘邦家族堪称战国时代的"官N代"。曾祖父刘清是魏国大夫,祖父刘仁更因治理丰邑有方被百姓称为"丰公"。这个家族在战国乱世中完成了从士大夫到地方平民的转型,为刘邦提供了超越普通农民的视野格局。史料记载,少年刘邦与发小卢绾同窗读书,琴棋书画不在话下,是典型的"文武双修"配置。
刘邦的"文盲"人设更多是性格使然。他继承祖父乐善好施的江湖义气,在丰县黑白两道通吃。这种混不吝的处世哲学,恰恰成为他日后笼络人才的杀手锏——樊哙杀猪匠出身,灌婴是布贩子,周勃编苇席为生,这些市井之徒组成的草台班子,竟能掀翻大秦帝国,堪称古代版"创业维艰"。
图片
大风歌
刘邦〔两汉〕
大风起兮云飞扬,威加海内兮归故乡,
安得猛士兮守四方!
译文:
大风刮起来了,云随着风翻腾奔涌啊,
威武平天下,衣锦归故乡,
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为国家镇守四方!
公元前196年,平定英布叛乱后的刘邦衣锦还乡。宴饮故乡时,这位61岁的老人击筑而歌:"大风起兮云飞扬,威加海内兮归故乡,安得猛士兮守四方!"短短23字,道尽创业者的冰火两重天。
“大风起兮云飞扬”,以风起云涌喻指惊心动魄的战争,展现了刘邦的豪迈气概。“威加海内兮归故乡”,一个“威”字,尽显刘邦平定天下、威震四海的霸气,以及衣锦还乡的荣耀。“安得猛士兮守四方”,笔锋一转,流露出对江山稳固的担忧和对猛士的渴求,体现了刘邦居安思危的深思远虑。
此诗前两句踌躇满志,第三句却透露出前途未卜的忧虑,展现了刘邦复杂的内心世界。作为开国皇帝,他深知打江山难,守江山更难,因此渴望得到勇士镇守四方,以确保江山的稳固。全诗语言质朴,情感真挚,既展现了刘邦的王者风范,又流露出他对国事的深深忧虑。
图片
鸿鹄歌
刘邦〔两汉〕
鸿鹄高飞,一举千里。
羽翮已就,横绝四海。
横绝四海,当可奈何?
虽有矰缴,尚安所施?
译文:
天鹅飞向天空,一下能飞数千里(高)。
羽翼已经丰满了,可以四海翱翔。
可以四海翱翔后,(你)能将它怎么样?
即使拥有利箭,又能把它怎么样?
如果说《大风歌》是帝王心志的慷慨悲歌,那么《鸿鹄歌》就是权力博弈的无奈绝唱。当刘邦唱着"鸿鹄高飞,一举千里"时,他面对的不仅是羽翼已丰的太子刘盈,更是整个士族集团的铜墙铁壁。
这场废太子闹剧起因是戚夫人枕边风吹得刘邦"上头",但张良请出"商山四皓(即东园公、甪里先生、绮里季和夏黄公)"如同放出王炸。这四个连刘邦都请不动的老神仙,突然出现在太子阵营,等于向天下宣告:刘盈的太子位是"天命所归"。
刘邦的"矰缴安施"之问,实则是权力囚徒的悲鸣。他比谁都清楚,强行废太子只会引发政局动荡。看着哭得梨花带雨的戚夫人,这位杀伐果断的皇帝,只能用"非不为也,实不能也"的歌词,为这场权力游戏画上休止符。
刘邦心怀忧虑地离开了人世,而曾经备受宠爱的戚夫人及其子刘如意,却在之后遭遇了吕雉极其残忍的迫害,最终双双殒命。戚夫人得宠时,一门荣耀,可刘邦一死,吕雉便将矛头对准了他们。刘如意被毒杀,戚夫人更是被砍去手脚,剜去双眼,用火熏聋耳朵,最后还被扔进了茅房之中。当看到戚夫人被吕雉折磨成“人彘”这般惨不忍睹的模样时,就连吕雉的亲生儿子刘盈都忍不住满腔愤怒,痛声大骂:“此非人所为!”
两首诗让刘邦完成了从"文盲"到"文人"的华丽转身。不同于李白的浪漫、杜甫的沉郁,刘邦的诗作是实用主义的文学样本。这种草莽气息与庙堂威严的混搭,恰恰成就了独特的文学价值。当我们在语文课本里诵读这些诗句时,不应只看到表面文字的激昂或无奈,更要读懂文字背后的故事:所谓"安得猛士",实则是"猛士何在";所谓"当可奈何",实则是"无可奈何"。
图片
备注:文章/资料皆为个人整理学习用,如有错误,欢迎指正,一起学习共同进步!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Powered by 足球彩票app下载官网下载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